Concerto for Violoncello,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in B-Flat Major, Wq 171 / III. Allegro assai -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

古水:

*musica autentica*(本真之音) 之
C. P. E. 巴赫「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」
末乐章: 甚快板
(Concerto for Violoncello,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in B-Flat Major, Wq 171: III. Allegro assai)

        卡尔·菲利普·埃曼纽尔·巴赫(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.3.8-1788.12.14),J. S. Bach第三子,自幼随父学习音乐,获莱比锡大学法学学位后,来到柏林,入当时尚为勃兰登堡选帝侯的腓特烈二世(Frederick II 1712-1786)潜邸担任乐师,两年后,留任皇家乐团,从此开始其长达28年的宫廷乐师生涯。此间,正值欧洲的变革期,以“国家头号公仆”自居的腓特烈大帝精兵简政,奉行开明专制理念,对国民灌输启蒙思想的同时,也对音乐作品风格抱以求新求变之态度。C. P. E. 巴赫顺应时代,在继承其父辈巴洛克理念之同时,去芜存菁,大胆创新,并逐渐摆脱繁复刻板的意大利乐派传统,以洗练精致的乐句结构表现细腻高雅的音乐情趣,同时在演奏中融入更多的即兴技巧,进而推动音乐领域内的沿革,以其所开创的“感性风格”,成为之后古典主义的先驱。
        同其父亲一样,身兼作曲,理论、演奏和教育等多重身份的卡尔,在其54岁那年,果断辞去俸禄优厚的宫廷职务,接替其教父泰勒曼(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.3.24-1767.6.25)在汉堡的教堂乐长之职,把音乐和虔诚之心奉献给上帝,其晚年的创作亦随之更多偏向宗教体裁,在18世纪下半叶,卡尔的声誉和影响力几乎已经盖过了其父亲,成为德奥音乐乃至艺术界最受人尊敬的前辈级人物,海顿、莫扎特、贝多芬,甚至19世纪的门德尔松都深受其影响,因其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柏林和汉堡度过,故常被后世称为“柏林巴赫”及“汉堡巴赫”。
        C. P. E. 巴赫的创作涵盖了除歌剧之外的所有音乐形式,古典奏鸣曲形式由其最先开创,其交响曲和协奏曲兼有巴洛克与古典初期之特征,清唱剧及大量宗教乐曲亦在当时颇受推崇。推荐的这部协奏曲乃为大提琴、弦乐及通奏低音而作,末乐章雷厉风行的节奏与强劲的气势,明显受到18世纪后期“狂飙突进”运动之影响,表现出强烈的早期浪漫主义倾向。

演奏: 柏林巴洛克独奏家乐团***
        (Berliner Barock Solisten)
指挥: 莱因哈德·戈贝尔***
        (Reinhard Goebel)

评论
热度(33)
© uin7 | Powered by LOFTER